首页 >  太极资料 >  太极拳图解 >  内容正文

85式太极拳图解第五式提手上势

时间:2017-08-18 15:56:38 作者:小拳王 来源: 手机阅读

第五式提手上势


    谱诀:两膊相系如苍龙,心宁胆定静御动;    合抱提搓贵神速,虚实吞吐毕其功.

  表2单鞭势之重复
    动作过程
  1.左胯根内收,左足尖内扣约45。踏实,坐实左腿;右足变虚。同时,身体渐右转。右吊手变掌,两臂沉肩垂肘,微微内合,遥相呼应(图23)。

 

 

 


    2.身体略左转。右腿提起,随势偏右落于左脚前一步,脚跟着地,脚掌虚悬,膝微屈弓,成右虚步。同时,两掌边外旋边向胸前合拢搓提,右掌在前,指尖高与眉齐,掌心朝左;左掌在后,指尖高与胸齐,掌心朝右,合对右肘关节。眼神通过右掌平视前方(图24、25)。

 

 

 技术要领
    1.提手上势两手往里向前提合,是为合劲。两臂须随腰收合,脚、手的动作须由腰带动,协调一致。
    2.两臂随腰转搓合时,胸部不可正对前方,上体应稍侧身,这样既可减少受攻击目标,亦符合含蓄其势,以应敌之变化的用法要求。
    3.两掌开始里合时,右手略下沉,向前时再略向上,左手沉合,虎口对右肘弯,左手指与右臂平,相距为一拳余,二掌形成左右搓合之劲,拟对应敌之腕、肘膊处。做到两膊相系,两掌有左右隅合之意、前后有搓提之劲,右手尖、鼻尖、右脚尖三尖相照。
    4.定势,右脚跟着地是虚点地面,脚掌虚悬,脚尖不能翘得太高,尤其注意右膝要微屈弓,不要挺直,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,以应顺敌踩蹬我之膝部。
    5.提起右脚后不要靠近左足内踝再向前,而是提起即弧形向前,两足不可在一条直线上。
    用  法
    接前势,敌自右侧击来,我即将身体由左向右侧回转,左足里扣。体复左转,右足随势提起向前进步,脚跟着地,脚掌虚悬,坐实左腿,同时两手互相往里提合_接敌腕和肘膊处,含蓄在胸,两膊相系:接人彼劲,息心体认,以待彼动。因敌变化,敌若进身,我则采捋,敌若抽身,我则向前上搓提挤出或横挒其肘。
    注释说明
    所谓提手上势的“提手"是一种着法,‘手即法之义。提手即为提法,是太极拳堋捋挤按、采捌肘靠、抹勾拂拨、开合提担等九十六法中的重要着法之一。
其用法犹如两手合抱地向上提起,状如提物,故名。    提手上势的定势与手挥琵琶似同,而左右方向相反,但就技击劲别的实质内容而言,则差异甚大。本势用的主要劲别是合劲、提劲和搓劲;而手挥琵琶势用的主要劲别是缠绕劲、穿化劲以及采挒、剪托之劲。劲别的不同决定了其技法及中途动作的不同。有的拳家未作深究,不明所以,把提手上势看作虚回含
化而否定它的提搓合劲,更有把它视作右手挥琵琶或右手挥琵琶的组合,这是不应有的错误。两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称,是由于两式从动作形式到技击劲别的内容都有较大的区别,否则按一名可矣。但从其相似的定势来看,两者都类同于松溪征南派《内家八桩》之“龙桩”,两手侧掌,一长一短,一前一后,一伸一屈,置于身侧左或右的同一侧,前后遥遥相对,互相呼应,两眼透过长手的食指极目凝视,眼与长手的食指尖等高。此式即为古代拳术中最常用的以静御动的格斗势,一名“长短手"。在防守上含有静观待变、以静伺机和长以卫短、短以救长以及以进为退、以退为进的意义。这里的静是一种自然的静态或静象,而不是一种“死静”和“死寂”,即静中触动动犹静。要求神志清逸,头脑冷静,善待机势。静中要寓预动之势,守中须寓攻击之意。劲营体内,力奋骸外。前手主守、主掩护,后手主攻、主突击。换言之,短手随时可以乘隙而进击。《沈子拳法》方略篇中说的“急着前去,补手相承;隐着埋伏,出奇制胜”形象地描述了其作用和意义。如果要说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有什么共同点的话,或许就是这一点。

相关文章

    暂时没有相关数据
.

太极资料

今日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