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 太极研究 >  太极拳研究 >  内容正文

太极拳在民警防卫与健身方面的应用

时间:2017-08-18 15:56:36 作者:小拳王 来源: 手机阅读

太极拳在民警防卫与健身方面的应用

一、将太极拳纳入警务工作的缘由

近些年来,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时经常遭到不法分子袭击。据资料统计全国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民警牺牲负伤。举最近一例:今年9月7日上午,在南京路与鞍山道交口,一位53岁的交通民警宋炳南因为制止一名骑电动车闯红灯的人,竟然被此人数拳猛击头部,将警帽和眼镜打掉,左眼眶打成骨折,鲜血从眼睛里流出来,这还没完,继续狠踢这位交警的裆部,简直肆无忌惮。

当法律尊严受到践踏,警察成为“弱势群体”,执法难是摆在当前的新课题。在人民警察自身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,那么,人民的安全感从何谈起,社会的稳定肯定受到影响。为维护广大公安民警的切身利益,公安部决定建立维护民警人身安全为核心的教育培训机制,各级公安机关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面对当前这种“大气候”,结合几十年公安工作实践,我认为太极拳比较适合应对袭警。中国武术界历来就有“文有太极安天下,武有八极定乾坤”的说法。

二、太极拳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

我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民警练太极拳,部分学员掌握了太极推手的功夫,在遭遇袭击时,采用了太极方式屡屡化险为夷,他们深有体会地讲:“遇到袭击时,太极还真管用。”但是,社会上常有人讲,太极拳“慢腾腾,软绵绵”用于健身还可以,用于搏击恐怕不行吧?殊不知,太极拳外柔内刚,能快、能慢,可极柔软,也可极坚刚,一旦发力,可迅雷不及掩耳,势不可挡。

太极拳以放松自然的动作融入到对抗纠缠中,使对方失去平衡,达到无法向我攻击的目的。太极推手以控制为本。

1、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效应

太极推手利用沾、粘、连、随的方法,也就是在对方推搡我时,我用手臂与他接触,再沿着他的臂力缠转,将劲力浸透到接触部位谓之“沾”,在相对移动中产生的摩擦力起到“粘”的作用,形成二人相“连”,我“随”之而动。这就叫沾、粘、连、随。彼进我退,随屈而伸。这样,对方欲走,脱不开;想打,使不上劲,如同打在软棉花套上。据动量定律证明:P=1/2MV²(P表示动量、M表示人体质量、V表示速度)。由此可见,打击力的大小取决于质量与速度,当质量确定,速度是决定的因素,发力时,力量随速度的加快倍增。但是在双方的接触部位无间隙时,即为没有空间移动距离,无法产生加速度,同步位移相当于没有做有用功。这就是打人者无能为力的原因。可见,只有当作用力与受力部位出现距离时,进行打击才有效果。显而易见,在胶着状态下用力,只能起到推动作用,这种现象客观上双方进入了推手状态。在处理纠纷遇到动手情况,应用推手方式消耗了对方体力,时间一长,就没有了力气,脾气就会减小了,从而降低了对方偏激的情绪,使矛盾缓解。这样,我以逸代劳,可从容不迫掌握局面。遇到人多混乱情况,还能腾出手来,审时度势、应对和预防周围其它情况发生。此时,配合政策攻心为主,瓦解肇事者违法行为。

现在,用以柔克刚的技巧举一例:遇到摔跤的“背口袋”,对方利用杠杆原理,双手抓住我的手腕和小臂,如果我用力向外挣,身臂就会紧张,形成刚体,我的胳膊就会成为杠杆,对方以肩膀为支点,就可以将我背出。如果,在他扛摔之际,我以太极的方式,松旋身臂并且另一手掌在他背后推撑,即可化解。

2、太极拳以慢制快、后发制人的特点

太极运行路线迂回婉转,看似慢于直线运动。但是,只要太极能在转圈运行中化开对方直击,仍可继续转回,即可反击。而直线出击在惯性的作用下,一旦打空,不能立刻刹住,想 回撤必然出现停顿,反而挨打。这样太极起到以慢制快的作用。

在解决矛盾激化的情况时,对方突然向我攻击,当对方劲已发出,形成定式,我以此为靶,瞬间迎击,用太极内功爆发出整劲,一招制敌。这种方式行话叫“打闷劲”。达到后发制人的作用。这时,再以法律为武器对其进行教育才最有说服力。实战证明,在对抗中,给予对方重创,使他失去攻击能力为最好的防御,而卸重若轻,不动声色地将对方制服更具有威慑力。若能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才为“善之善者也”。

3、太极以小力化大力的原理

听、化、拿、发是太极推手的基本功。这里的“听”指的是在与对方接触中感觉他力的变化情况,先“化”解对方打来之力,再将他控制住为“拿”,把他逼成背势,将其放出为“发”。民警在解决治安纠纷时,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,情绪失控的闹事者突然伸手抓住民警的胳膊,在他刚接触我的时候只要转动一下手臂即可解脱;如果对方用力拧,则顺势转身以增加旋转角度,当超过对方旋拧极限时,自然失去对我的限制。在化解后,我可随即顺手反拿住对方手腕,并且继续含着劲不放,使他无法摆脱,起到了“软约束”的作用。

以不顶抗的方式轻松化解对方的纠缠,其原因皆源于竖力破横力的力学原理。F × cos90°= 0(F表示横力、cos90°表示横力在垂直面的投影,其作用力为零。)此公式是指双方在典型角度接触时受力情况。从理论上讲,对方无论用多大的纯水平力打来,只要能够让空,仅用微小的垂直力,即可打动它。但是,不可忽略,实战中,他手臂还有身体的支撑力存在及力的角度不断变化。假设,以对方来力的垂直面为界,此时,我的力逆彼力的方向就会产生顶抗,角度越大费力越大,如果二力在同一直线上,就形成对顶,当然大力推动小力。对顶是太极一大禁忌。顺势借力方体现出太极的风采。我用力的角度只要顺着对方力的方向变化就可以借力,角度不同借力的大小不同。当我与他的力“一顺”时,为二力合一,此时最省力。太极拳讲究“力从人借,劲从己发”,“四两拨千斤”体现了太极拳的特征。对方用力打来,当我用右前臂的侧面‘才朋’接住来力,则后面大臂及各关节全部松开并保持全身机体柔韧的弹性劲,缓冲对方的来力,保证了身体的稳定。当来劲传到我身上时,随之向右后转身,同时重心向左前方转移,使对方打来的力在右侧让空,手臂再随着一捋,彼将沿着我转身的切线方向放出。太极身形的运行方式是通过折叠往复运动,进退为一正一反两个“S”组成,合起来正好形成一个“∞”字路线。所以,当我身右侧向后转时,身体的重心已转向左前侧,正好面对引进的对方身体。因此,即使对方反应灵敏,打空后迅速回撤,我已蓄而待发了,仍可借其惯性,将他发出。太极化解方式如同大禹治水,不是堵挡,而是疏导,顺其自然。

太极拳在腰的带动下,全身各部螺旋依序运行,其力点的运行轨迹在运动力学上称为“牵连运动”,属于空间力系。将其着力点在X、Y、Z三个轴形成的坐标上投影,进行分析,可以明确显示出螺旋力时刻产生不同方向变化。因此,仅单方向的力不能控制住这种力,如果,以全力固住此力点,用力者全身必然呆僵而被击。可见,太极拳易守能攻,更何况太极“柔腰百折如无骨,一动处处都是手”使应对者防不胜防。

具备了以上太极推手技术后,还要掌握脱手对抗的能力才能实战,这就是太极散手。仍然采取后发制人的方式,“彼不动、我不动、我意在先;彼一动、我先动、我劲在先”。“大写意”是太极散手的大手笔,应对突袭疏而不漏,在对方出手打来时,太极功夫就会做出下意识的反应,接住来手,我用力与他大小相等,方向一致,速度相同,掐量不差一丝一毫。劲力与他横竖相克,以无招胜有招,与彼不即不离,如影随形。对抗过程中会出现脱手,要做到“劲断意不断,劲断意相连”。在双方周旋中,进攻者连续用力,必然气喘吁吁,重心上浮而失稳。而太极劲不用拙力,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,双方比较,劲长者必然可击败劲短者,有章法的胜过乱打的。

由于太极拳不主动进攻,就不会出现矢向力和棱角,相当于不授人以柄,使对方无懈可击。太极拳处处圆活,左右逢源,因此,太极拳常常被形容为推来让去,消极不作为。其实,实战中太极拳在与对方应对中随时调整身形、达到中正安舒,时刻摸向对方不得劲处,只要对方一给劲或身体稍出现呆滞处就可借力,以此为契机,将内劲渗透到可导致对方身体失重点上,迫使对方逐渐失稳欲倒。此时发人,一蹴而就仅在抖转之间。太极是武术的上乘功夫,太极高手具有大家风范,思机敏而行憨厚,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手,一旦还击势如破竹。

三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

“华山论剑”切磋武艺,不光动口必须动手,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,而正确的理论又源于实践,只有沿着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的过程才能不断提高技艺。训练与实战是必修课。在此,仅以亲身经历,阐述太极拳的功用。

在1995年,我到红桥区家具大世界购

相关文章

.

太极研究

    暂时没有相关数据

今日最新